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插队纪实篇】(十五)从一粒稻谷种子到一粒米的成长经历(沈志强)

知青情缘 2024-02-02



云南插队纪实篇


 作者:沈志强


语音:原野



(十五)

从一粒稻谷种子到一粒米的成长经历


   前一篇写了我们在村子里吃大米要经历“舂米”等工序,对在城里生活的人来说,吃点大米要经过这么复杂而繁重的“舂米”(把谷糠舂掉)、“簸米”(把谷糠麸皮吹掉)、“筛米”(把大米从筛子里筛出来)等多道工续才能得到确实是闻所未闻的,因为他们只知道要吃大米很简单啊,以前只要到粮店(米店)去买,现在么就去超市买,网上买就更简单了,哪来这么复杂的事?是啊,现在买大米不要太简单啊,到网上去找一款想要的大米,比如东北的“五常大米”,我还要很挑剔地看“国标”号,要“GB/T 19266”的五位数的,而标“GB/T 1354”四位数的普通大米标准的还看不上,然后网上支付,“嘀”一声完成,第二天快递小哥就送上门来了,太简单太简单了。怎么也想不出有什么复杂的过程,其实,一粒大米的产生的过程还有好大一段“历史”呢,昨天写的只是最后几道工序。因为我是全过程经历过的,今天简单说说:

种水稻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水稻田”,它必须是完全水平的,要有水放进去,并能保持一定的水位,水田要不会漏水,否则水位不易保持,水田的泥必须细腻,非常肥沃,不能有砂石,有砂石容易漏水,而且也无法用手指“插秧”。在云南更多的是山坡上开出来的层层“梯田”。

   有了水稻田,要种水稻就要以下工序了。


  一、 灌水“泡田”,在合适的季节给水稻田放上水浸泡,这下面这些照片是我在云南元阳梯田拍的,那时正好已经放水,而秧苗还没有插下去。当年我们自己就在类似的水稻田里干活,现在元阳的水稻田成了摄影的“网红景点”了,我们进去拍照要买100元/人的门票;


这是元阳梯田的“老鹰嘴”景区。


已经灌水“泡田”的元阳梯田。


元阳梯田的日出。


晨雾中的元阳梯田“坝达”景区。


晨光。


放了水在浸泡着的水田。


劳作中的农妇。


非常壮观的元阳梯田,从上到下有一千多个台阶。


日落时的梯田。


这是贵州万峰林的“螺蛳田”。最后水会从田中间的天然的孔中流走。


这是我们村在河边的水田,还没有灌水。


  这是去老婆曾经插队的生产队拍到的“梯地”,也还没有灌水。


  这是浙江丽水云和梯田。


  浙江丽水云和梯田。


  这也是浙江丽水云和梯田。


  这些水稻田在画面中有着美妙的曲线、风光旖旎,那是摄影家的创作,真正在里面劳动就没有这么富有诗意了。


   二、 “铲埂子”,要把田埂上的野草用特殊的平板锄头铲掉,这就是“铲埂子”的活,是男人做的比较重的活;


   这个农民就是在“铲埂子”。


   三、 “糊埂子”,铲完埂子后,用板锄把水稻田里的已经泡成糊状的泥挖出来,一铲一铲糊在已经铲干净的埂子上,保证埂子不会再长杂草,也不会漏水,这也是力气活,一天下来是要腰酸背痛的。我见过我们江南一带有条件的农村已经用水泥做“埂子”,一劳永逸了;


   四、然后要“犁田”,就是用牛牵着带铁头的木犁把水田里的泥翻耕一下;


   这是曾经发过的我用水牛犁田的照片。


  这就是犁。

四、 再“耙田”,用牛拖了带铁齿的“木耙”把水田搞平整,这个活刚开始老乡不敢交给我们做,因为站在四根木框组成的木耙上由于泥水湿滑万一滑落到木耙下,脚会被下面的铁齿扎穿的,非常危险,但后来我也掌握了,就拍照留念一下。这就为种植水稻准备好了它生长需要的“温床”,等待播种了;


   这张照片也是发过,我用两头黄牛在耙田的照片。


  上述两项农活难道不能交给机械来干?可以的,后来托我们知青集体户的福,村里添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还带“旋耕机”,可以代替牛来犁田和耙田,但是由于拖拉机无法随便上下梯田,就必须派一两个强劳力先把埂子铲出一条路,然后把拖拉机开上去,不行还得抬上去,一块小小的梯田很快就能干完活,拖拉机下来了,那两个“跟班”还要把田埂补上,再去下一个田埂如此这番折腾一下。后来队长算算得不偿失,浪费两个劳动力不算,两头牛么无所事事,就在山上悠闲地吃吃草,我这拖拉机还要费油,此事就算黄了,还是继续照他们的方法。

   五、“育秧”,在播种水稻前,还要先把稻谷的种子撒到泡了水的“秧田”里去,过一段时间稻谷会发芽,密密麻麻地长出秧苗(见照片),等它长出秧苗,这就是“育秧”的过程;


  这就是我在云南普者黑拍到的“秧田”。


  这也是秧田。


  五 “拔秧”,就是把秧田里的秧苗连根拔出来,扎成一把一把的,进入下一道工序;


这是在元阳梯田拍到的,中间那块就是“秧田”,里面的秧苗已经被拔出一部分扎成小把了。


六、“挑秧”,就是把拔下来的一把把的秧苗挑到已经整平了的水田边;


七、“抛秧”,再由经验丰富的农民把秧苗一把一把地抛到间隔一定距离的区域中去,这叫“抛秧”,这张照片里水田里的一簇簇的就是抛进去的“秧苗”。这是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抛得太密了,最后用不完,还要捡出来挑回去;如果抛得太稀了,插秧的没有秧苗插要骂人的。所以这个事轮不到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人干的;


八、“插秧”,插秧主要由女子完成,左手拿起抛在田里的一把秧苗,用右手把秧苗分成三四株的一簇,再用三个手指捏田螺的方式把他们插入水田中,左右前后距离要均匀,插密了影响秧苗生长,插稀了影响最后的收成。一人管大概一米左右宽的一列,然后朝后倒退着插,这样才能保证前面插好的秧苗不会被自己踩到,由于是倒着后退着插,谁的动作慢,就会“遥遥领先”的,此时那些婆娘就要恶作剧了,在你后退的路上插上秧苗,到你退着退着发现后面已经插上秧苗无法再退时,你必须踮着脚小心翼翼地从已经插好的秧苗中“突围”,引得大家一阵哄笑,这也是繁重的劳作中的一段快乐时光。


这是我插秧的照片,因为刚去时我还没有分到牛,只能先跟着“婆娘们”干活,我明显比她们插得慢,我的位置在前面些。


去年新华社发过一张插秧的照片,我也把它发上来,因为这张照片引起不少人质疑。看看问题在哪里?

秧苗种下去了就没有多少事了,只要每天巡视一下,不要让稻田里的水漏掉。

   九、“䒵秧”,一段时间后就发现有杂草长出来了,主要是“稗草”,会吸收水田的营养而影响水稻的收成,就必须要拔除,大热天干这个活还是辛苦的,在半人多高的水稻中去拔草,手臂上难免要被锋利的叶片边缘割出一道道小口子;

   到此时已经大功告成了,就等丰收了。因为我们插队那里的气候很好,基本没有什么自然灾害,所以到秋收了去收割就是了。

   十、“收割”,如果在文学小说里,会有“金灿灿的稻谷“、”垂下沉甸甸稻穗”、“农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之类的美妙的描述的,其实不然,一天弯着腰用镰刀割稻子,看似活儿不重,但是整天在大太阳底下弯着腰你试试看,是很辛苦的;

  十一、“掼稻”,这是脱粒的一种方法,就是用一个大大的木斗拖到收割的现场,然后由男劳力举起一把把的已经割下来的稻谷使劲在木斗边上摔打,把上面的稻谷摔下来,稻草就废弃在稻田里,等来年把它犁到水田里腐烂了变肥料。当然现在好多地方用了“脱粒机”了,甚至联合收割机,这在我们那里不适用,施展不开“拳脚”的,一台大大的联合收割机在不规则的小小的一块块梯田里根本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十二、“扬谷子”,因为掼下来的稻谷里混有稻草,所以必须借助风力把那些稻草以及空瘪的谷子扬去,可以用大大的簸箕,也可以用“风车”。


这就是扬谷子的“风车”,摇动把手转动里面的叶片,稻谷从上方漏斗放进去,风扇叶片扇出的风就会把稻草吹出去,瘪的稻谷从第二个口子漏下来,吹不走的饱满的稻谷就从第一个口子下来了。此时看到的就是干净的带着外面一层糠的稻谷,俗话说的“陈年烂谷子”里面的“谷子”就是指的这个稻谷。


   十三、“晒谷子”,这道工序比较简单,就是利用阳光在晒场上把稻谷晒干,我们那里不缺阳光,只要注意经常翻动就是了,所以这道工序一般交给老人家去完成了;


   十四、“入库”,进入生产队的仓库,这些谷子的去向只有三个:1、送到“粮店”去“交公粮”,这是义务,必须完成的,否则那些吃公家口粮的人的粮食从何而来?2、按人头标准留下村里所有人家的“口粮”,基本够吃;3、多余的粮食卖给粮店,叫“卖余粮”,这是村里的一块现金收入。
分到家的口粮是“稻谷”,还不是大米,要经过上一篇写到的“舂米”、“簸米”和“筛米”的环节,才会成为白花花的大米。不容易吧,不要说种出来,我简单写写都觉得吃力,随便就是一大篇。此时你才会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我到现在都保持着不随便浪费粮食、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会不会细心的读者发现好像里面没有“施肥”工序么,不是漏掉,而是队长不准施肥,说是把牛粪、猪粪——还没有说人粪呢——这么脏的东西放到田里去,以后的东西还怎么吃?我们说不施肥产量不会高,他说要产量高么很简单,旁边有的是荒地,再去开一些出来种上农作物就是了。



第十五篇完,待续。




作者简历



   作者:沈志强(网名:河马91)生于1952年,1968年初中毕业赶上“上山下乡”,1969年四月去云南省临沧专区永德县永康公社忙捞大队前进生产队的沙沟组插队落户。插队落户四年后于1973年参加了当年入学前的“文化考查”,成绩不错,被昆明师范学院录取,在物理系学习。1976年毕业后在楚雄教了十年高中物理。1987年调到无锡某企业工作。1992年调入无锡市人事局的无锡市行政学校(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无锡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曾任无锡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会长。2012年退休。

  爱好旅游、摄影、体育活动等。



作品荐读

【云南插队纪实篇】

(一)幼年、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沈志强)

(二)准备去哪里插队落户(沈志强)

(三)出发前准备(沈志强)

(四)继续做出发前的准备(沈志强)

(五)出发,向未知的前途出发(沈志强)

(六)火车开了,目的地云南(沈志强)

(七)坐上汽车一路颠簸到永德县(沈志强)

(八)在永德县城集训(沈志强)

(九)5月15日下生产队(沈志强)

(十):挑水(沈志强)

(十一)与老乡的交流(沈志强)

(十二)劳动去(沈志强)

(十三)生产队的一天(沈志强)

(十四)关于舂米的补充(沈志强)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云南插队纪实篇】(十五)从一粒稻谷种子到一粒米的成长经历(沈志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